近日,64岁的“玻璃大王”曹德旺宣布,将捐出他全部身家的70%来成立慈善基金,基金会全部收益将用于助学、救灾等慈善公益事业。就在前不久,“中国首善”陈光标捐款时面对媒体说:“我今天捐了300万,恨不得让全13亿人民都知道。为什么?就是想让13亿人都有一颗善心。”
曹德旺和陈光标在慈善面前做得很坦然,而我们公众似乎却表现的并不坦然。很多时候,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质疑慈善的动机,而忽略了慈善的帮扶作用与情感道德的的示范效应。在慈善面前,我们常常吝惜我们的掌声和喝彩声,使得慈善事业在前行的道路上略显冷清。
众所周知,我国慈善机构太少,募捐能力较弱,慈善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。相比之下,慈善事业的滞后更多的来自观念上的障碍。中国也有不少的富人,可由富人变慈善家的着实不多。究其原因,第一怕露富,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和安全。第二怕被说成沽名钓誉,捐款之后“很受伤”。长此以往,慈善家没有得到社会的情感支撑,很多富人不愿走慈善道路,更多持观望态度的人不敢走慈善道路。如此一来,不仅慈善事业得不到长远的发展,整个社会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现实、冷漠。
所以,当我们看到身边的慈善义举时,不要吝惜掌声和喝彩。正是因为他们的慈善捐助,才会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收获温暖,正是因为我们的喝彩鼓励,慈善的道路才会不再冷清,我们才会看到更多的慈善义举。
我们公众要用更加宽容和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慈善,期待和鼓励更多的有志者加入到慈善队伍中来。慈善不只是在媒体上造势,贵在于长期坚持。很多人盲目的把慈善捐助说成作秀,如果奉献爱心的慈善是作秀,希望全社会都来作这样的秀。
我们媒体要给慈善义举以更多的镜头,不少人承认并且骄傲于这种推动力。在媒体的放大作用下,慈善义举有望时尚化,常态化,有望从一种私人的情怀繁衍成群体的习惯,有望使一个贫乏差距渐大的社会变得温和而有理。
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我们全社会要给曹德旺、陈光标这样的慈善家一种在慈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信心,一种坦然的向社会奉献自己爱心的信心,这样我们社会才能收获更多的慈善家,收获更多的慈善义举,收获更多的善心和爱心。
|